由上海期貨交易所主辦的“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于2013年5月28-29日在上海舉辦,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期貨市場的創新與轉型”!拔业鋼鐵網”全程圖文直播本次論壇。。
以下為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總裁董朝賓演講實錄:
尊敬的王會長,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有機會在第十屆上海衍生品論壇上有機會介紹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有關情況,今天我跟各位報告的內容有三個部分,首先我們想簡要回顧一下,50年代或者60年代,鐵礦石市場定價機制的演變過程。第二塊我想簡要的回報一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運行一年以來的情況,第三個部分可能是我們對市場的掌握和一些基本的設想。
我這里有一個簡要的表格,從1950年代鐵礦石市場是一個貨源充足,供需雙方是一個充分均衡的情況下實際上是以現貨貿易為主。到了60年代日本是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70年代人均消費達到峰值的時候,鐵礦石的自給能力嚴重不足所以向澳大利亞進口。到了70年代歐美的鋼材也借鑒日本的經驗,開始跟主要的鐵礦石廠商開始談判,同時改簽長期合約為短期合約,到80年代鐵礦石談判機制基本穩定,一直延續到2007年,主要是在全球三大鐵礦石生產商和亞洲,歐洲的主要鋼鐵企業之間進行。04年中國的寶鋼作為中國的鋼企代表進行談判,談判的模式就有首發跟進,也就是說兩個概念。到了08年現貨價格高于長協,礦石企業開始尋找更加靈活的定價方式。2001年季度定價又開始往前走,影響長協90%左右的價格。12年鐵礦石市場發生兩件事情,一個是5月8號北京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開始,與此同時青交所,場外交易逐步活躍。
我們認為長協談判存在30年有它基本的原因,從核心來講高度的專用性決定了供需雙方需要建立穩定的關系,無論是鋼廠和礦山都是高投入,高消耗高資金密集的產業需要穩定的計劃,第二年度合同有利于雙方安排什么計劃并且獲得穩定的資金支持,第三有利于提高或者降低交易風險。從局限來看,最終走向破滅,聯合談判需要一個巨大的組織成本,第二需求主體各異,歐美,亞洲包括中國鋼廠之間主體不同,需求不同所以很難在談判當中形成一個利益主體。當然長協和現貨出現巨大的價差的時候,雙方都存在毀約的可能性,所以30年長協談判的破裂是有它內在根據的。
從10年開始指數定價在長期談判破裂那一段時間內,為采購和銷售雙方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價格工具,但是這個指數我們認為嚴格意義上講是一個評估指數,實際上是有相關的數據采集以后,有評估師進行加權以后形成的,我們認為是一個評估數據。我們覺得對市場價格的真正影響應該是有交易數據,按照統計學的方法形成的價格可能接近于真實。這兩年來指數定價也受到了業界的非議和爭論,10年以后除了剛才講的指數定價以外還有幅度定價,也就是某個月的某一個支數指數的價格加減,我們講的行權,獎罰形成一個最終的結算價格。它以一個月的平均價格而不是某一天的單日價格,這個可以避免雙方的一定風險,但是潛在的風險我們認為仍然存在著。從全球大宗商品一百多年的歷史來看,我們認為大宗商品應該是走交易所這樣一個定價工具,完善鐵礦石市場的情況。 |